1946年,胡宗南的军队进攻延安,中央政府决定暂时放弃这座抗日根据地,进行战略撤退。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是确保那些年幼和年老的人能够安全撤离。为了确保这一目标顺利实现,毛泽东亲自前往延安的幼儿园,看看那些在战火中成长的孩子们。当时,延安的幼儿园已经更名为“洛杉矶托儿所”,这里的孩子们活泼可爱,像小鸟般叽叽喳喳。
一个小男孩兴奋地仰着头对毛主席说道:“毛伯伯,我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告诉你。”毛主席听后微笑着蹲下身子,好奇地说:“哦?那你告诉我吧,我很想听。”接着,孩子们和大人们都笑了起来。
战火中的保育院
展开剩余84%1937年七七事变后,中国大部分城市相继沦陷,张家口、太原、上海、南京等地先后被敌军占领。无数的平民家庭遭遇战火,家园被摧毁,许多无辜的百姓沦为难民。在这些难民中,最为脆弱的无疑是孩子们。战火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的家和亲人,许多儿童露宿街头,成为孤儿。面对这些无助的儿童,中国共产党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这一危机,拯救无家可归的孩子们。
当时的学者冯敏定义“难童”为“年龄在16岁以下的难民儿童,包括婴儿”。这种特殊的群体在战火中受到了严重的摧残,他们的遭遇足以让人痛心。正如当时流传的《难童歌》所描绘的那样:
“日本鬼子的炮声,摧毁了我们的家。爸爸不再回应,妈妈也无法听见,那年那月何时才能回到家乡?饥饿无法填饱肚子,衣物无法遮住身体,我们只能在破庙中与其他孩子挤在一起。哭泣也无济于事,只有加入抗日军,打败日本侵略者,才能回家。”
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使得这些孩子的生命陷入了危险之中。首先,敌军对儿童的残暴行为直接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。其次,大部分年龄稍大的孩子被强行征兵或迫使劳动,成为敌人的炮灰。还有一些孩子被迫接受洗脑教育,甚至成为间谍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许多年幼的女孩被日军当作性暴力的对象。面对如此残忍的境况,毛泽东立刻决定在延安设立保育院,专门接收这些受苦的儿童。
在毛泽东的亲自倡导和周恩来、宋庆龄、郭沫若等人的共同努力下,经过数月的筹划,延安第一个保育院终于在1938年正式成立。这个消息一经发布,立即得到了广泛的支持。保育院的接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无家可归的难民儿童、烈士遗孤、抗战前线战士的孩子、以及战争中的孤儿。
在边区妇女救国联合会、青年救国联合会等各界组织的协助下,保育院的成立得到了快速推进。为了确保保育院顺利运行,延安边区政府每月提供100元经费,并有政府机关捐赠1000元,毛泽东和朱德等也个人捐赠了相应款项。此外,幼儿园内每个孩子都有床铺、被褥,并且视年龄不同,提供奶粉、鸡蛋、米饭等食物。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儿童人数,延安决定扩展保育院的规模,最终设立了小学部和幼儿部。
毛主席的关怀
在幼儿园刚成立时,毛泽东曾与延安的医生傅连障讨论过有关接收儿童的事情。傅连障向毛泽东透露,当时延安的情况十分紧张,尤其是那些战士们的孩子们常常无人照料。毛泽东十分关心孩子们的生活,因为他的女儿娇娇当时也没有得到足够的照顾。
毛泽东曾向傅连障表示:“托儿所办起来后,让娇娇第一个报名。”实际上,在幼儿园刚成立时,毛主席的女儿娇娇是首批入园的孩子之一。初期,保育院的条件相当简陋,只有几个窑洞作为教室,最初只有七个孩子入住。随着战斗的激烈,许多来自战线的孩子们纷纷送到了延安,甚至包括刘伯承、邓小平等领导的子女。
战时困难与日常关怀
毛泽东曾多次亲自到保育院探望孩子们。一次,在得知幼儿园因日军空袭而受到了威胁后,毛泽东决定亲自去慰问。那时,幼儿园已经搬到安塞县的小草峪村。尽管小草峪村地势较为险要,但孩子们仍在老师的悉心照料下安然无恙。毛泽东在得知这一情况后,特地亲自去慰问孩子们,并看到他们在歌唱。他感动地提笔题写了“儿童万岁”四个字,以表达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希望。
随着幼儿园的逐步扩大,孩子们的数量不断增加,保育院也经历了几次搬迁。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安全,中央决定将幼儿园分开设置小学部和幼儿部。这一决定无疑是对孩子们未来的关爱,同时也反映了党中央对儿童教育的重视。
毛主席的题词与激励
毛泽东对这些孩子的关怀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支持,也表现在精神上的激励。每年儿童节,毛主席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度过,并赠送题词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,长大后为国家、为民族贡献力量。许多领导人也给孩子们写了寄语:朱德希望孩子们“努力学习”,陈云鼓励他们“将来为人类服务”。这些关怀和寄托了革命领袖对未来的深远期望,也展现了党和政府对儿童的深情厚爱。
这些经历对于孩子们来说,无疑是一段珍贵的记忆。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,他们深刻理解了革命的艰难与胜利的来之不易,并且成为了国家建设的栋梁。在新中国成立后,毛泽东依然关心孩子们,经常去各地学校看望孩子们,鼓励他们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益通网配资-配资炒股平台找加杠网-配资公司官网首页-按月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