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邦临终时为何下令处死樊哙,至今仍是一个谜。到底是哪个人向刘邦告了“黑状”,让他误以为樊哙有谋反之心?刘邦真的是被骗了吗,还是有其他深层的政治考量?
这一切发生在公元前195年,高祖十二年,那时的刘邦已经病重,整朝上下笼罩在一种不安的氛围中。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突然有一个人悄悄地向刘邦进谏,告知了一个惊天的消息:“樊哙与吕后有密谋,他们打算在您去世后立即带兵进京,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。”戚夫人母子在刘邦心中占据着非常特殊的位置,若不是遭遇到强烈的反对声浪,他早就可能将刘如意推举为继承人。此时,樊哙的所谓叛国图谋让刘邦震怒,于是他急忙召来陈平和周勃,下达了圣旨,命令两人迅速前往燕地,斩杀樊哙,并接管其所领的军队。
展开剩余83%然而,樊哙不仅是刘邦的亲戚,也是他最为得力的支持者之一,刘邦曾多次依赖他平定叛乱。樊哙此时正带兵在燕地平定燕王卢绾的叛乱。刘邦突然下令处死他,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。那么,刘邦为何如此果断地处置自己的一位亲密盟友呢?
历史上有一种解释,认为刘邦下令杀樊哙,是为了保护戚夫人母子,防止樊哙真的带兵来京,威胁到戚夫人和刘如意的生命。这一解释看似有理,但却无法解答一个疑问:如果樊哙真的有谋反之心,刘邦去世后,樊哙又能有多大的机会轻松带兵进京呢?即便他被杀,难道就能阻止戚夫人母子吗?
另一种猜测则是,刘邦从心底里痛恨吕雉,并且一直在试图限制吕雉的权力。然而,吕雉母子却已经积累了强大的势力,刘邦无力反抗。就此来看,刘邦的立场似乎并非单纯偏向戚夫人,而是更看重国家的未来。换句话说,刘邦的心里或许在某一时刻已经下定决心,要利用吕雉来抵制强大的功臣集团。
刘邦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策略,就是通过扶持吕雉的力量来控制和牵制那些功臣们。确实,功臣集团的力量不容小觑,吕雉虽然表面上是刘邦的配偶,但她的真正政治价值,尤其是在刘邦临终之时,愈加显现出来。刘邦很可能明白,单凭戚夫人和刘如意母子的力量,无法有效制衡这个群体,而吕雉和她的儿子刘盈,才是对抗功臣集团的坚实屏障。
不过,这一切似乎没有那么简单。在历史记载中,曾有过关于樊哙在垓下之战时有过叛变的传闻,尽管史书对此含糊其辞,民间的野史则大肆渲染,说樊哙曾在某个时刻心生反叛之念。或许正是这种不明不白的传言,给了那些想要借机陷害樊哙的人以机会。如果刘邦早年真对樊哙的话语有所怀疑,那么他可能并未放在心上,直到最终局势变得如此紧张,才作出了处置的决定。
那么,到底是谁向刘邦打了这个小报告呢?从史书的角度来看,这个“告密者”大概率是来自反吕派的功臣集团,他们当中包括了陈平、周勃、王陵等人。考虑到这些人能够接近刘邦,并且通过巧妙的手段引发刘邦的怒火,陈平成为最有可能的嫌疑人。与此同时,丰沛集团的其他成员,如卢琬、夏侯婴等,也有可能参与其中,尽管他们与樊哙并非特别亲近,但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,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棋子。
从阴谋论的角度分析,或许是陈平利用了一个机会,将樊哙置于死地。陈平原本可能试图保持自己的安全,暗中策划着自己的利益。然而,刘邦却将这一任务交给了他,结果陈平不得不承担起了“执行者”的角色。面对这种局面,陈平机智地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:他建议将樊哙押回京城,而不是直接杀害他。这样做,不仅能暂时安抚刘邦的愤怒,还能避免触怒吕雉。
最终,樊哙被陈平救了回来,然而刘邦驾崩后,陈平的机智依然帮助了他稳住了局势。陈平通过一场巧妙的哭泣戏,成功化解了危机,最终被任命为太傅,继续辅佐刘盈。此时,陈平的智谋和权谋已不容小觑,经过这一事件后,他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,还得到了更高的政治地位。
然而,樊哙的结局并未因此得到改变。汉惠帝六年,樊哙因病去世。其后,他的妻子吕嬃通过姐姐吕雉的庇护,也获得了封侯之职。吕嬃的性格十分强势,仗着吕雉的支持,她插手了朝政,惹得许多功臣不满。吕雉虽掌握权力,却依旧对功臣集团心生忌惮,甚至将吕嬃远送到封地,以免其在朝中引发不必要的纷争。
然而,吕雉终究未能抗衡住那些功臣们的力量。在她去世后,吕家兄弟竟然犯下了严重错误,导致功臣们联合起来发动兵变,彻底摧毁了吕家。即便吕嬃想借助吕家人的势力保护自己的家族,也未能逃过灭顶之灾。樊哙的嫡子樊伉也因此失去了生命,只因他身上流淌着吕家人的血脉。
纵观全局,樊哙的家族命运可谓悲惨,而他的爵位也在几代之后最终断绝。直到王莽时期,樊哙的后代才得以重新继承“舞阳侯”的爵位,完成了这个历史的轮回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益通网配资-配资炒股平台找加杠网-配资公司官网首页-按月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